搜书吧 - 都市小说 - 在专署大院的岁月在线阅读 - 第38章

第38章

    一个小伙子,迫不及待地捧着水喝了一口,然后惊喜若狂地挥着双臂,大声喊道:“我们有水喝了!我们不缺水了!”喊声在大山里久久地回荡。

    赵彬也激动不已,他蹲在石缝旁,久久地凝视着这股清澈透明的山泉。过了一会,他站起身,问坐在树下的张技术员:“这股水只有茶缸粗,能供全村的人吃吗?”

    张技术员说:“这水看着不大,但只要源源不断地流着,不仅能供几百人吃,而且还有多余的水灌田。”

    “这里是不是泉眼?”赵彬又问道。

    “泉眼倒是泉眼,但有个问题,”张技术员顿了顿说,“赵局长,你晓得,我们石谷整个地区都是喀斯特地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股水,并没往山下流,而是从地底下流到别处去了。”

    “嗯,很可能流到暗河去了。”赵彬说。

    “是的,这也是我上岩坎后,趴在地下一直听不到水流声,到了这里,才忽然听到水声。说明水从这个地方,往下流走了。”张技术员解释说。

    “那为什么我们在岩坎下,最先挖的那个坑,有点点水?”赵彬接着问道。

    张技术员解说道:“应该是这里溅起的水,或漏出的水,从表层渗漏到那里的。”

    村长在旁边听了张技员的对话,着急地说:“那怎么办呢?”

    有个村民插话说:“要去找暗河吗?”

    张技术员噗哧笑道:“我们已经找到水了,就不用去找暗河;再说这山下没有洞穴,怎么去找暗河啊;我们现在应想办法,把这股水截住。”

    赵彬顺着张技术员的话说:“我们可在这里凿个大坑,坑底部和四周嵌石板,石板用糯米灰浆砌,这样就可以把水留住。”

    “赵局长,糯米灰浆是么子嘛?”有人问。

    赵彬解说道:“糯米灰浆就是把熟石灰、砂子和熟糯米桨,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制成的一种砂桨,砌在砖石缝隙中。”

    张技术员接着说:“主要是我们没得水泥,只好用这个办法。”

    赵彬笑道:“古时候,许多陵墓、宝塔、城墙,都是用糯米灰浆砌的,非常牢固。”又说,“糯米灰浆实际就是一种有机水泥。”

    村长问赵彬:“我们在这里砌池子,未必来这里挑水?”

    赵彬问村长:“村里竹子多不多?”

    “村里没得竹子,去茶花河的那壁悬崖下有楠竹,是我们栽的。”村长回复道。

    赵彬笑着说:“只要有竹子就好办。我给你们念首诗。这诗名叫《引水行》。诗是这样写的: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见大家没理解,赵彬诠释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写的,诗的意思是:一条从深山里引水的竹筒,被固定在半山腰,下面是山路;在路上行走的人,能听到头顶上竹渠里的水流声,但看不见水。”

    大家一下子明白赵彬念这诗的意思了,都笑着说用竹子引水是个好办法。有人建议,把水引到村子人口最多的罗家院子,在那里筑个接水的池子,或打口大石缸。村长听了,说:“要得。今晚就开村民大会。”

    这天傍晚,赵彬站在罗家大院的台阶上,对前来开会的几百个村民,大声说:“今天召开村民大会,是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水源找到了!”

    坐在院坝里的村民们,一听赵彬的话,瞬间像炸开了锅似的,欢呼声和尖叫声混成了一片。

    村长用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对着院子里的群众,高声喊道:“安静,安静!赵局长还有话说。”

    赵彬接着说:“我下面要说的是,我们国家,现在资金十分困难,财政不可能拨款修渠;那么我们就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利用竹子、树木架渠,把水引进村。等将来条件好了,我们再开山筑渠……”

    赵彬话没说完,立即有村民大声说:“要得,要得,我们先自己想办法,把水弄到村里来。”

    “找到水了,么子困难都可以克服!”

    “明天就上山搞!”

    “竹子多的是……”

    “……”

    “……”

    赵彬打手势让村民们安静下来,他接着说:“这次能寻到水源,大家要感谢覃忠老人,是他老人家带我们找到水的。”

    大家都望向覃老汉,为他鼓掌。覃老汉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莫谢我哈,是大家的功劳。”

    接下来是村长讲话。村长说:“水源找到了,我们就要马上行动。从明天起,每家去山窝里砍二十根竹子,竹子要破开,把里面的节凿平后,扛到鹿蹊山,摆在指定的位置。我们成立了四个专班,第一个专班,负责在水源那个地方,凿石建池子;第二个专班,负责把架渠路线上的树、草、藤蔓清除干净;第三个专班负责全程支架和竹筒的架设;第四个专班负责后勤工作,如采购铁丝、煮糯米、给施工人员送饭等。大家听好了,各专班人员的名字是……”

    第二天,天刚亮,村头悬崖下的竹林里,就“嘎巴巴——嘎巴巴——”的响着竹子倒地的声音。赵彬和张技术员带着施工人员,也早早上了山。当张技员和两个村民,把架渠路线从山上到罗家大院,用石灰画好后,马上就有人把加工好的竹筒,扛到山上,沿路线有序排好。一个星期后,竹筒全部到位。紧接着负责架渠的人,沿路线每隔一段距离,栽一根有杈的树桩;无法栽桩的地方,就把三根树棍,用铁丝捆绑一起做支架;负责凿石坑的人,更是马不停蹄日夜干着。搞后勤的妇女、老人和孩子也是烧茶、送饭忙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