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在线阅读 - 第两百九十一章:开办学校

第两百九十一章:开办学校

    赵文看着汤若望离开的身影,心中忽然涌现出一个想法。

    那就是如今整个宣镇已经逐渐的安稳下来,现在的宣镇当中的人口中也在不断的增长当中。

    尤其是这几年来新出生的孩子也逐渐的多了起来。

    这么多的孩字一天在宣镇当中游荡也不是一回事,也该让他们去学堂读书了。

    “这学堂不能是这个时代的学堂,应该是后世的那种学堂,教授的知识也不能全都是一些儒家学说。

    还要加入后世的数学等一系列的自然学科。可是想要教授这些东西,不能只让我一个人来教授,让我来教授的话,岂不是要把我累死?”

    赵文在大厅中走来走去,不停的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赵文在很久之前就想过这个问题,可是那个时候赵文手中的地盘比较小,再加上还有很多的事情,就将这件事情搁置了下来。

    “可是教授的老师又不好找,毕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读的都是四书五经,让他们教授数学,估计连自己都弄不明白,更别说是物理化学了,这些东西更加复杂繁琐。”

    赵文站在大厅外面,看着天上的太阳,“对了,汤若望这些人不是刚好可以来替我教授这些东西吗?就算是其他的教不了,可是这个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倒是可以教授。对就让这些人来教授。”

    赵文下定决心,向着外面迈步走去。

    创办学堂在古代可是一件大事,学校的选址,规模等等之类的东西都要好好磋商。

    这些事情可马虎不得,不管在古代还是后世,谁要是在教育上马虎,那可是会遭人诟病的。

    片刻之后,赵文走到了刘文众的班房外面。

    他看着正在班房中忙碌的刘文众,直接走了进去。

    刘文众看着走进来的赵文,急忙站起身来,冲着赵文行了一个礼,恭敬的问道:“大人,今天来我这所为何事?”

    赵文道:“也不是什么大事,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想在宣镇中创办几个学校。”

    刘文众眼睛亮,脸上露出兴奋的光芒,“大人,这可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啊,大人能有创办学校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

    赵文坐在刘文众对面,缓缓说道:“你先别高兴,我这个学校和其他的学校不太一样。”

    “学校还能有什么不一样的?”刘文众一愣,有些没反应过来。

    赵文道:“今天有一伙佛郎机传教士来拜访我了,这件事情你知道吗?”

    “知道,今天街道上传言说是闹鬼了,然后就有人跑到这里来,说只是一些佛郎机人,前来拜见大人。”刘文众回道。

    赵文点点头,说道:“没错,今天来拜访我的那些人正是佛郎机人,而且这些佛郎机人当中的一个还是钦天监的主薄。”

    “切,蛮夷终究是蛮夷,再过几十年还是蛮夷,成不了什么气候。”刘文众有些不以为然的道。

    这个时代的书生儒士大部分都是一些心高气傲的人,他们某些时候连皇帝都看不上,又怎么能看的上佛郎机这些西方人?

    在大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国,尔等只不过是撮尔小国,罢了。

    这些蛮夷之人都是一些不服王化的野蛮人,如何能和我大明之人相比?

    很多内地的书生儒士一提起这些佛郎机人都是充满了鄙夷。

    这种心态和满清大为不同,明朝对待西方人信奉的宗旨就是,你在我这安安分分的我就不会动你,可你要是胡作非为,那可就不好意思了,只能请你去填护城河了。

    刘文众也是这样,从心眼里都看不起这些佛郎机人。

    赵文看着刘文众这个样子,笑道:“孔夫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咱们先别管这个。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将学校办起来。

    我这个学校的算是这样的,那就是学校中不能只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咱们还应该加入数术之学以及实用之学。”

    刘文众一拍大腿,眼冒精光,“大人,您就算是不来找我,我都要找你,这数术之学以及实用之学必须要加入到学堂之中。

    如今整个朝廷上下虚谈成风,人人都只会夸夸其谈,有真本事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可是虚谈又不能治国,治国还得是实用之学。”

    “你说的不错,可是我要问你一句话,你懂数学吗?”赵文反问道。

    “数术之学?这个我确实不懂,可是有人懂啊,别的不说,光是城中那些账房就可以教授这个数术之学,毕竟这些人可是算了一辈子的账,让他们来教授数术之学刚刚好。”刘文众振振有词的道。

    赵文听着刘文众的话,不由得哑然失笑,账房确实懂一些数术之学,可是和汤若望他们比起来还是差得太远。

    赵文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今天来拜访我的那些佛郎机人数术之学的功底非常的深厚,我看就让他们来教授数术之学吧。

    当然了,学校中的学生平日里还要学习儒家经典,只不过比重会变低。”

    “大人,让这些佛郎机人来教授真的可以吗?这些蛮夷能有什么真才实学?而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

    万一这伙佛郎机人在教授学生的时候趁机传教怎么办?大人,金陵教案距离现在可是不远啊。”刘文众一听要让这些佛郎机人来教授数术之学,一瞬间有些担心起来。

    当年金陵发生的那一场惨案距离现在可是不远,不得不警惕。

    赵文眉头紧紧的皱在一起,刘文众这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可是如今大明境内数学最好的恐怕就是这些传教士了,除过他们之外,宋应星和孙元化的数术之学也还不错,可是和汤若望等人相比还是有一点差距。

    而且如今这两人是宣镇中最忙碌的两人,也没时间教授学生啊。

    赵文思考了半天,沉声道:“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现在最合适的人选只有这些传教士了。

    我觉得这数术之学还得他们来教授,但是在教授的时候,咱们要严加看管,不能让这伙人趁机传教。

    到时候他们上课的时候,就派人呆在教室中,死死地盯着他们。”

    “既然大人已经下定了决心,那我也不好说什么。反正这些传教士可不是一些省油的灯。”刘文众对赵文的办法还是有些顾虑,毕竟这些传教士也太能折腾了。

    “出了什么事全都由我担着,我就不相信了,不过是一些传教士而已,他们还能翻天不成。”赵文一拍大腿,掷地有声的道。

    “至于这学校该如何开办,我看咱们还是好好商量一下吧。”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之内,赵文和刘文众对于如何开办学校进行了仔细的商议。

    按照赵文的想法,就是直接将后世学校的制度拿出来,虽然后世的教育制度有不小的缺陷,可也是非常好的制度。

    但当赵文将这个制度说出来之后,刘文众却有些不同意见。

    刘文众觉得,赵文的这个制度固然好,但是培养周期太长,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这一来二去的都快接近二十年了。

    这二十年对于现在来说,实在是太长了,周期长,见效慢,短期之内没有效果。

    不太符合大明现在的社会环境,也不符合现在宣镇的环境。

    刘文众反驳了赵文的这个办法之后,赵文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

    半晌之后,赵文说道:“我觉得咱们可以分开培养。

    先建设中学,将中学压缩成四年或者五年。

    这几年中,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升入大学继续深造。至于成绩差的,让他们早日成为咱们宣镇的生产力。

    但小学也不能放弃,如今宣镇中适学蒙童数量与日俱增,而咱们宣镇日后的强大与否,就在这些孩子身上。

    所以咱们分批次进行管理,分批次教学。”

    “大人,你这个办法好。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的减短学习周期,对咱们宣镇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刘文众不停的点着头,很显然也认同赵文这个办法。

    “你说的不错,这样一来,对咱们宣镇的帮助确实很大。

    不过,这件事我只把控一个大方向。

    你最好拿出一个章程来,具体的事情你来办理,到时候我看看,如果可以的话,就按照你的章程办事。”

    “大人,那学校的束脩该怎么收?这开办学校可是要花费不少的银钱啊。

    如果咱们束脩收的少的话,咱们往里面投的银子就会变多。

    虽说一两年不成问题,可时间一久,难免就会成为一个负担。

    可如果收的多的话,城中估计大部分的百姓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上学。

    毕竟读书可是非常花钱的,就算是送来读书,估计也是打着不让当个文盲的打算来的,撑死让认识几个字就算了。

    这种程度的读书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还不如不读呢。”

    在古代,读书上学可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情。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考中秀才,除过那些神童之外,基本上都在二十年左右。

    在这二十年间,都在读书,也就一直在花钱。

    家庭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根本就负担不起。

    而且读书用的笔墨纸砚,价格都比较昂贵,这些东西除过笔和砚台之外,其他的都是一次性的东西,用不了几天就没了。

    而纸张和墨这两种东西的价格也不低,读书又不可能不写字,所以这两种东西的消耗量就非常的大。

    后世说,寒门难出贵子,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后世,寒门都一直难出贵子。

    而且后世比古代还能好点,在古代,想要供一个完全脱产的孩子读书,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算现在宣镇的生活水平增高,百姓手中的银钱也在慢慢增多,可想要供一个孩子读书,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赵文一听刘文众这话,不由得思考起来。

    确实,读书是一件既费神又费力还费钱的事情。

    后世的学生,每年在学习上的花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更何况是现在科技不发达的明朝呢?

    但教育又不能不举办,没有教育,宣镇就没有未来。

    赵文想了一会儿,开口道:“这样吧,小学六年以及中学四年咱们补贴一半的费用,大学咱们补贴全部。

    不能因为银子的事情就放弃这件事情,教育乃是百年大计,投再多的银子都行。”

    “行,那我就按照大人说的去做了。”刘文众一看赵文已经下定决心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同意了赵文的想法。

    ……

    走出刘文众的班房之后,赵文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书房当中。

    学校这件事算是定下来了,可是学生所需要的课本还没有着落。

    小学课本倒也好解决,按照赵文的想法,小学就只需要能认识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了,

    所以只需要将这个时代的蒙学课本拿出来,倒也能使用。

    毕竟明朝的蒙学还是比较发达的。

    可是这个中学和大学的课本就不可能这样粗略了。

    赵文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支炭笔,想了一会儿,随后拿出几张宣纸。

    “中学的课本就以后世的初中内容为主吧,就先开设国学、数学这两门课吧。毕竟物理、化学之类的对于现在来说还是有些深奥。”

    赵文嘟囔了一句,随后飞速的在宣纸上书写起来。

    “至于大学,就按照后世的高中内容为主。毕竟后世的大学内容对于现在来说更加深奥,估计整个世界没一个人能看懂。”

    赵文趴在桌子上,先写了一个大纲。

    写书这种事情可不是一个简单事,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中学和大学的课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黄昏时刻,赵文扔下手中的炭笔,扭了扭脖子,站了起来。

    “这不是人干的事,太费神了。”

    赵文看着自己写了没多少的初中课本,有些烦闷起来。

    晚上的时候,赵文吃过晚饭,又重新回到了书房。

    回到书房没多久,刘文众带着一封文书走了进来。

    “大人,这是我今天整理出来的办学章程。”刘文众站在赵文前方,将手中的文书放在了书桌上。

    赵文拿起文书,看了起来,半晌之后,赵文一脸笑意的道:“不错,不错,就先按照你上面的内容来办吧。”

    刘文众的章程也不繁琐,那就是先在宣镇盖四所小学,每个小学容纳三千学生。

    盖两所中学,每所中学容纳两千学生。

    至于大学,则只有一所,容纳两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