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在线阅读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600节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600节

    元军一方的名将王保保,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围困兰州,当时西征的明军大将常遇春病死,王保保差点攻下兰州。

    后来徐达带兵西进,王保保继续西逃,兰州之围才解了。

    不过兰州的城市也被严重破坏,几乎沦为一座废墟。

    在洪武朝的时候,兰州一直很凋敝,一直等到建文登基之后,因为惧怕肃王勾结燕王朱棣,害怕他在甘州拥兵自重,就将肃王从甘州回迁到了兰州。

    肃王迁到兰州之后,就用自己的钱开始疯狂建设兰州城。

    如今的肃王府,是整个兰州城的中心地带,佛寺、道观、书院、工坊各种建筑围绕肃王府建设,历代肃王对于兰州的城市建设都不遗余力。

    而陇右发生动乱,肃王也都会散尽家财号召士兵防御兰州,自从肃王东迁之后,兰州就从没有被攻陷过。

    而当代肃王朱弼桄,自己又是爱好文学的人,在继承了肃王的王爵之后,就多次邀请读书人来兰州,大大加强了兰州的文化建设。

    后来东南崛起,张居正开始号召各地兴办新式工坊,肃王朱弼桄也积极投资兴办工坊,给兰州带来了不少新的产业。

    特别是兰州背靠着西域,羊毛资源非常的丰富,肃王朱弼桄还派人去学习了先进的棉毛纺织的技术。

    在高务观的父亲高拱执政明廷的时候,就夸奖过兰州的羊毛制品业。

    如今兰州的羊毛制品,畅销整个陇右地区,还会被商贩运送到西域贩卖。

    高务观当年也曾经听父亲点评过,云南的黔国公府和兰州的肃王府,都将自己的封地当做是自己的地盘经营,他们的城市在边陲,如果和内地的那些藩王一样盘剥百姓,那早就已经绝嗣了。

    正是这种自己建设自己家园的心态,历代肃王才会不断投入资金来建设兰州城,还会重金邀请读书人来兰州城讲学。

    这一切都让熟读历史的高务观有些异样感。

    等他见到了高耸坚固的兰州城,见到了繁华的城市后,这种异样感更加浓烈了。

    不是说分封制度是落后的制度吗?

    怎么分封了藩王的兰州,要比明廷官员控制的固原好这么多?

    可同样是藩王,怎么在湖广、太原、西安,那些藩王就这么不当人呢?

    在羌胡势力肆掠陇右的时候,兰州成了陇右最后的汉人城市,也成了威慑诸胡的汉人军事力量堡垒。

    正是因为兰州城在,羌胡匪徒才不敢肆无忌惮的掠夺汉人的商队。

    至于初代肃王坐镇的甘州,玉门关外的地盘明廷早就已经丢了,那边已经羌胡肆掠的地盘了,汉人商人根本不敢继续往西了。

    一想到这里,高务观再次想到俞大猷说起的志向,要在西北重新树立汉人主导的秩序,要将这片被中原视为祸乱之源的土地,和汉唐一样纳入到汉家的体系中,永远终结草原民族轮番崛起的魔咒。

    而火器,已经让俞大猷和高务观看到了希望!

    第570章 汤显祖的诅咒

    南京,僧道司的观政进士张云表自从他的顶头上司,达观和尚前往尼德兰之后,日子过得非常的惬意。

    僧道司空缺的职位也相当多,张云表通过了观政进士考试之后,就成了僧道司实际上的负责人。

    但是僧道司的事务并不繁重,大都督苏泽的对于礼仪性质的僧道事务并不在乎,而苏泽作为儒学大宗师,对于佛道的态度也比较疏远,所以僧道司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天下的佛寺道观。

    除此之外,就是各家佛寺道观主持的更迭,需要僧道司派人去考核确认,另外就是发放核验度牒,打击民间的淫祀。

    张云表本身也不是一个特别上进的人,僧道司的事务自然有专门的官吏来处理,他每天的日子就是读一读佛经,看一看道藏,然后准时上下班。

    在一众同年当中,张云表的日子是最舒服的。

    今天张云表刚刚到衙门,刚刚泡上茶之后,就听到吏员的通报,铁路司的汤显祖上门拜访了。

    张云表心中咯噔了一下。

    汤显祖在一众同年中声名远播,不仅仅是他是同科的状元,而且在铁路司立下大功劳,被大都督苏泽破格任用,已经是同年中官职进步第一人。

    更有名的则是汤显祖的一项能力,那就是一旦他拜访过的哪位同年,就一定会被委以重任,然后开始日夜不停的忙碌。

    比如如今户部证券司的庞新跃,本来在户部好好的吃着茶,就被一个人派到了上海筹备公债中心,如今是政权司的大梁,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着。

    又比如同年的榜眼顾宪成,本来在吏部文选司的日子也很轻松,和汤显祖见面不久,就被踢到了广西,现在又被扔到了安南。

    而张云表自己也曾经中招一次,在踏青聚会上见了一次汤显祖,就被上司达观带到了龙虎山。

    最惨的当属迟弘漠,在行人司的日子好好的,和汤显祖见面之后,就被委派到了安南,前段时间好不容易回南京述职,听说又要被派往天竺。

    张云表总结,当年踏青的时候,他没有单独和汤显祖见面,所以遭罪是最轻的。

    但是现在汤显祖杀上门来了,而且是为了公务,张云表只能硬着头皮迎接了汤显祖。

    汤显祖并不知道自己在同年中的名声,他来僧道司确实是为了公务。

    当年在苏松铁路建设的时候,曾经搬迁过虎丘寺,现在铁路已经建成了,虎丘寺方丈对于新的地址不满,认为铁路附近的土地被铁路破坏了洞天福地,不再适合求佛。

    不过汤显祖也清楚,方丈的理由也是合理的。

    铁路整日在新的虎丘寺附近路过,别说是打坐入定了,就是念个佛经都听不清楚。

    这些出家人都被折磨的快要还俗了,所以虎丘寺方丈提出要搬迁寺院,也是合理的诉求。

    但是这就涉及到僧道司了,所以汤显祖要上门找张云表商议。

    原来是这个事情,张云表立刻表示僧道司这边没问题,然后用最快的速度送走了汤显祖,避免遭遇汤显祖的“诅咒”。

    等到汤显祖走了,张云表又念了一篇祈福的佛经,总算是心安了。

    僧道司主管的就是天下僧道,这能有多大的事情啊,再不济就是和上一次龙虎山一样,在名山大观中走一趟,实在中招了就当是旅游一次好了。

    张云表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年相比可以要好多了,顾宪成至今还在安南呢。

    就在这个时候,张云表突然听到,自己的顶头上司,礼部大臣申时行到访僧道司。

    张云表心中咯噔了一下,他连忙让人收拾桌案,然后带着官吏一同去迎接申时行。

    礼部大臣很忙,申时行要负责全国的教育、文化、宗教事务,僧道司只是他所管辖部门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部门。

    张云表到任僧道司之后,除了正常的新年团拜,他就没有见过申时行踏足僧道司。

    可是今天申时行却突然来访,这让张云表产生了不祥预感。

    申时行在内阁诸多大臣中,是最亲民的一个人了。

    他喜欢提携后辈,对人温和,而且对下属要求也不高,只要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申时行不会有太多的要求。

    僧道司这个懒散样子,和申时行这位礼部大臣的态度就有很大的关系。

    法务大臣何心隐那个样子,整个刑部从早到晚都忙个不停,每天都山一样的法律文书在其中流转,听说今年就有三个官吏被累到医院。

    申时行入座之后,直接说道:

    “张副司,如今达观主司不在,内阁商议了之后,只能交给你来办了。”

    张云表心中咯噔了一下,不会吧不会吧,汤大状元的诅咒真的这么灵验?

    只听到申时行说道:

    “昨日,乌斯藏的噶举派护教法王派遣大弟子来到南京,请求大都督调解藏地噶举派和格鲁派的争端,同行的还有乌斯藏的都司也派遣了使者,愿意向南京朝贡。”

    张云表一下子就傻了。

    乌斯藏,就是藏地了。

    藏地佛教兴盛,原本是向明廷朝贡的羁縻地区,明廷在藏地设置都司衙门和卫所,册封当地宗教首领,控制乌斯藏地区。

    不过从明代中期开始,明廷对于乌斯藏的控制就减弱了不少,甚至有些护教法王的传承都不上报明廷。

    特别是明廷在陇右的影响力衰退之后,又丢失了北方入藏的通道,乌斯藏的事务就更难插手了。

    现在东南占领了蜀中,获得了南线的入藏通道,乌斯藏立刻派人称臣朝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申时行看向张云表说道:

    “内阁决定,由你持节前往乌斯藏,调解噶举派和格鲁派的矛盾,如果涉及法王转世或者寺庙属权的问题,则立刻派人上报内阁。”

    申时行拍了拍张云表的肩膀说道:

    “乌斯藏和其他地方不同,当年明成祖册封五大法王,处理好宗教事务,就控制了乌斯藏。”

    “听说你对佛法多有研究,内阁才对伱委以重任,好好准备一下准备进藏吧。”

    第571章 三大法王

    张云表几乎要晕过去了。

    要不要玩这么大的?

    自己左右盘算,都没想到,自己好好待在僧道司,竟然还能惹上这样的差事。

    可是仔细一想,这确实是他们僧道司的分内之事。

    麻了。

    张云表彻底麻了,汤大状元的诅咒未免也太灵验了吧?

    紧接着,申时行拍拍手,两名吏员扛着一箱子的书,走进了僧道司的明堂。

    “藏地佛教可以说是支脉众多,其中各教派之间的冲突更是复杂,你要入藏,自然要多读一些书。”

    “这些都是内阁搜集的藏地佛教的书籍,还有当年明成祖期间,多次派遣使者前往藏地册封法王的记录,这些资料能够帮你更了解藏地的状况。”

    “我把这些书籍都留在僧道司,你在入藏之前多看看吧。”

    张云表看了看满箱子的书,彻底麻了。

    自己不仅仅要入藏,还要看这么多的书吗?

    送走了申时行,张云表开始疯狂读书。

    藏地的情况,远比张云表要想的复杂。

    在明成祖的时候,通过册封法王的方式,明廷确定了对藏地上师的册立权,这之后藏地法脉的延续,都需要得到明廷的认可,才能得到宗派内部的承认。

    与此同时,各派别在佛法和政治上的争端,也经常会通过明廷来解决。

    比如在明成祖期间,萨迦派和噶举派就一座寺庙的归属问题,请求明廷的裁决。

    最后明成祖朱棣根据历史文献,认定这座寺院是属于噶举派的寺院,将这座寺院判给了噶举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