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玄幻小说 - 寒门之士[科举]在线阅读 - 寒门之士[科举] 第172节

寒门之士[科举] 第172节

    事实上,到了万历朝,朝野内外已经有了对

    农与商的争论,农为本,而商获利甚多,许多士绅便提出,要农商并重。

    这种理论本身无错,但商之所以为时人所弃,也有商人狡诈之因。

    试想一下,百姓一年在地里刨食,辛辛苦苦不过挣了几两银,商人一倒手便能赚取许多利润,粮食丰收时便联合抑制粮价,致百姓丰年比贫年日子更难过,到了百姓家中无粮时,商人们又坐地起价,令百姓以数倍价钱购买粮食。

    商人本身是不生产的。

    柳贺上辈子看过一部电视剧,剧里说,百姓们吃着商人辛苦运的粮,没有商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这就不知将农民与织工放在何处了。

    商人在大明为最贱,便是贱在此处。

    《育言报》眼下已经有了争农与商的苗头,柳贺觉得,可惜这个时代的信息实在不发达,不然就将各种作物收购价几何在报上标注清楚了。

    而后一期《育言报》终于将柳贺《乡居小记》一文登了出来。

    到了此时,即便沈一贯有意见,也不得不闭上嘴巴。

    柳贺眼下是公认的文坛大家,《育言报》所收稿件一向是择优登载,柳贺文章发在此处,《育言报》便不可能弃他而取旁人。

    何况这篇《乡居小记》描写可谓意境深远。

    经柳贺那篇《祭师文》,天下读书人知晓,镇江府丹徒县有一位孙夫子,而《乡居小记》一文则将柳贺家乡美景写出,此地有山有水,可远眺长江,渡口游船如织,绿树葱葱,百姓安宁,经他所写,镇江府的美景跃然纸上。

    柳贺极少写散文,这篇《乡居小记》不似他从前文章那般棱角分明,但一篇读完,却有一股清新之感扑面而来,令人心中欢快。

    “柳泽远文章已是大成了。”

    “此人投身官场倒是可惜,若一心写文章,史书上必能有他姓名。”

    “好文难得,自《祭师文》后,便是这《乡居小记》最合我心意,泽远他回乡有空闲,不写上十篇八篇怎么能行?”

    听黄凤翔这般说,罗万化不由笑道:“鸣周兄,你且放过泽远吧。”

    黄凤翔道:“待泽远回京,我定要他将这文章抄录下来,赠一份予我,文章大家的文稿,日后可作为传家宝,一甫兄也叫泽远赠一份。”

    罗万化也有些意动。

    ……

    柳贺忙了一阵农事,王锡爵的信又到了,他便抽出空来去太仓拜访。

    他与王锡爵约定了某日到,镇江府离太仓不远,一日也够了,王家是太仓豪富,王锡爵任吏部左侍郎后,在太仓一地,王家更是说一不二的存在。

    当然,王家子弟颇为低调,毕竟苏州府这地盘高官众多,王家行事若是太猖狂,也易被言官盯上。

    柳贺见了王锡爵便感慨道:“我知元驭兄为何常惦记着归乡了。”

    王锡爵笑了,道:“你若喜欢,便在此多住半年。”

    柳贺道:“元驭兄再这般说,我明日便举家迁至太仓。”

    “镇江知府恐怕得先和苏州知府打一架。”

    两人开了会儿玩笑,王锡爵便称赞起了柳贺那篇《乡居小记》:“泽远你在家也是劲头十足,我却非如此,在乡只愿当个富贵闲人,教教儿子们读书。”

    “这样也不错。”柳贺道,“元驭兄你也知,我在礼部办了不少事,全放下我也办不到。”

    他们当过官的,只要对朝事还有一点忧虑,便不可能说放下就放下。

    “京中究竟是何情形?”柳贺道。

    王锡爵轻轻摇了摇头:“你我都退了,元辅便不再提增补阁臣,京中许多官员都十分心急。”

    “此事实在难看。”柳贺道,“天子已成年,恩师的确该归政,可落到如今这个地步

    ,倒好似天子急着抹杀恩师功劳似的。”

    “你我二人不在京城,纵是忧心,也顾不上那么多了。”王锡爵叹道,“我思虑许久,仍是觉得泽远你当先我一步入阁。”

    “为何这般想?”

    王锡爵道:“我虽不愿认,心中却也明白,无论是天子还是元辅,都更属意泽远你。”

    换了旁人王锡爵或许会不服气,但对柳贺他一向敬佩。

    “泽远你要歇到何时?”王锡爵道,“经元辅归政一事你也能看出,朝堂上办实事者少,谋心机者众,泽远你想避开妖风,可一味逃避也不是办法。”

    柳贺叹了口气:“元驭兄,我今日来此实不想听这些。”

    “那便改日再谈。”王锡爵道,“今日你难得来一趟,我令府中厨子做了几道拿手菜,也好叫你尝尝苏州口味。”

    柳贺道:“我当年游学也在苏州住过一阵,可惜当时与元驭兄并不相熟。”

    王锡爵的意思柳贺也明白,但他觉得,至少现在还没有到他回朝的时机。

    若是可以,柳贺希望能在天子感受张居正归政诚意的时候回朝。

    论起朝事,王锡爵有许多见解,但不论朝事时,他于琴棋书画品茗等道无不精通,柳贺不由感慨,大户人家出身和他这小门小户出身果然不同。

    在太仓王锡爵家中住了几日,对方待柳贺可谓事事周到。但两人谈话间仍是提到了张居正归政之事,一方面,张居正的确要归政,时机已经到了,但另一方面,天子同样要做好亲政的准备。

    临别之际,王锡爵对柳贺道:“泽远,若我所料不错,你归朝应当比我更早一些。”

    柳贺疑惑道:“元驭兄为何如此笃定?”

    “你不必猜缘由,只需知道我王元驭是神算便可。”

    柳贺无奈道:“元驭兄,若我真如你所说那般归京,我定要向天子奏明,元驭兄你在乡极是清闲,竟要和钦天监抢活干。”

    王锡爵不由哈哈大笑。

    第225章 万历八年

    既然来了太仓,柳贺好歹也要看看太仓如今的农事状况,王家是本地大户,仅族田就有无数亩,柳贺道:“元驭兄,不如我出些钱赁你家田,再种些甘薯、番柿等。”

    王锡爵笑道:“价钱贵上一成即可。”

    “这我还是出得起的。”柳贺道,“户部今年虽报了甘薯种植之象,然各地所种多少不同,甘薯产量虽高,却也不能抢夺稻、麦之地。”

    “这倒不必忧心,百姓们吃粮吃惯了,甘薯毕竟是新物,不会替了主粮的。”

    柳贺道:“若是年年风调雨顺,百姓衣食无忧,我等官员也不必想着推新作物。”

    王锡爵也点头道:“甘薯虽味美,日日吃也吃不惯。”

    ……

    自太仓返回镇江府后,来府上拜访柳贺的士子少了,柳贺能安安静静读上几卷书。

    他仍保留着在京城时的作息习惯,早晨醒得早,但醒来之后不必惦记着衙门中的事务,也不会临时有事被叫至宫中或内阁,天气若是好的话,柳贺便披件衣裳在院内读书,或和杨尧面对面坐着饮茶。

    转眼间便又到了冬日。

    柳贺回乡已有两个多月,在这期间,朝廷未派人送信给他,也未有让他起复的迹象,镇江知府林应雷和丹徒知县甘世价之前拜访他倒是勤快,近日也失去了踪迹。

    柳贺倒觉得十分舒适。

    应当说,直到此时,他才算是真正清闲了,可惜如今施允还在外放,他想找个一起看书的人都没有。

    “这位老爷,这书您是买还是不买?”柳贺手拿着书卷发了会呆,便被店内伙计提醒了一声。

    “我买。”柳贺下意识去摸钱袋,才发现今日出门匆忙,他竟忘了带钱袋,只得将书卷放到一边。

    书肆里,最畅销的仍是与科举相关的书册,柳贺大概瞧了瞧,如今虽已是万历七年,但和他读书那会一样,会试、乡试的程文集仍有些旧,他还看到了自己隆庆元年乡试和隆庆五年会试的答卷。

    往里走了两步,柳贺一抬眼,就看到书肆中一角写着他的名字——《育言报》所登载的他的文章,及他在杨正写的《论商》等都在其中。

    这个年头版权意识实在不强,这几篇文章都在公开售卖了,柳贺却没有收到一分版权费。

    书肆里还有几卷柳贺颇为感兴趣的文章,可惜他忘记带钱了,只能先回家,待下回有空再来买。

    柳贺年少时常在镇江街头逛,街上认得他的人不少,如今十几年过去,镇江街头已换了一批店铺,就连书肆的掌柜也不是原来那位了。

    见柳贺空手而归,妙妙很是失望,她以为自家爹爹会给她带些吃食回来,柳贺摸摸鼻子:“爹忘记带钱了。”

    耐不住妙妙渴望的眼神,柳贺又回了一趟街上,给自家闺女买了些小零嘴。

    柳贺向杨尧感慨自己体力不如从前,从前他和施允两人一日能在街上走两个来回,如今只跑了一趟,柳贺就累得气喘吁吁。

    “幸而相公不易胖。”杨尧道,“不然妙妙可要说你了。”

    柳贺:“……”

    仔细想想,的确,妙妙一向直白,她能嫌自家弟弟丑,自然也能嫌弃他这个爹丑。

    柳贺没买成书,便将家中的旧书拿出来看,他从京城回来也带了些书,读过书后,他便摊开纸页,开始写文章。

    自他考中进士后,坊间总传他不爱写文章,其实柳贺并非不爱写,只是没有心思专注地写好一篇文章。

    难得有空,杨尧在一旁替柳贺磨墨,她的字也很漂亮,柳贺写文章时,她就在一旁练字。

    “娘子笔锋更胜从前。”柳贺赞道。

    柳贺任官这几年,杨尧忙家事之余便常常练字,她的字并不是隽秀风格的,相反,她笔力很是浑厚,字本身十分大气。

    柳贺的字受科考拘束,规范严谨有余,天马行空不足,相对之下,杨尧的字就比他浪漫得多,柳贺也十分喜欢。

    夫妻二人一个写文章,一个练字,书房中十分静谧,妙妙有几回想进来捣乱,都被纪娘子牵走了。

    一月之中,柳贺共写了五篇文章,可以说是《乡居小记》连载版本,他心情舒畅,写出的文章自然也有一股畅快之感。

    他的同僚们大多也是如此,在朝时忙于朝事,赋闲在家便一篇一篇地产出文章,柳贺现下和王锡爵通信便不只说朝事了,也会交流文章。

    写过文章后,柳贺再在清风桥附近赏赏景色,偶尔会被丁先生抓壮丁,去丁氏族学授一两堂课。

    不过他授课的次数极少极少,丁氏族学名义上是族学,其实和书院也有些相似,不过先生们并不爱聚在一处谈论国事,柳贺在《育言报》上曾痛陈书院五大罪,总不好归乡之后一直在书院授课。

    任日讲官和任馆师毕竟是不同的,给天子授课时,他不需要奉迎考官的喜好,讲圣人文章也不必句句落到实处,而是要叫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换句话说,日讲官的课过于高大上了。

    就这样,自隆庆五年进京赴考以来,柳贺在家乡度过了第一个春节。

    尽管他成了家,有一子一女,但相比镇江府别的家族,柳家人丁仍是不够兴旺,不与柳义往来之后,柳贺这边只他一支,杨家也只杨乡绅一支,这都有些像后世的家庭模式了。

    不过柳贺仍是很高兴,妙妙兴奋得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替柳贺递窗花,过会再去逗逗知儿。

    在京城时倒不是说不热闹,只是柳家在京城的宅子更小一些,且柳贺要去衙门当值一日,不当值的时候,他也要去上官府中拜会,他的下属们也要来柳府拜访他。

    “从前见了家里冷清的模样,我便会想贺哥他爹,就算过节也不如如今快活。”纪娘子道,“那会哪能想到有今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