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1850再造中华在线阅读 - 第360章 灵渠

第360章 灵渠

    岭南顾名思义,位于五岭以南。五岭连绵起伏,气势恢弘,将岭南与北方中原地区隔绝开来。在先秦时期,岭南为百越故地,与中原王朝鲜有交流。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发兵五十余万征伐百越。为克服五岭地理障碍,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沟通起来。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有了灵渠,来自北方王朝的粮草士兵源源不断地输往岭南。秦始皇顺利征服百越,岭南也正式进入中国版图。

    在湘桂铁路建成之前,灵渠作为航道枢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革命军占据广西后,杨烜便下令修浚灵渠,使之可以通行两百吨的货船。未来革命军必要发动北伐,若灵渠畅通,物资辎重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前线。

    杨烜此次巡边,特意来到兴安县,视察灵渠工程。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东北的兴安县,全长约34公里,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阳江(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

    这天,杨烜在桂林市军政委员会主任岑毓英、兴安县邓县长的陪同下,到灵渠现场勘察工程。

    岑毓英挂着“修浚灵渠总办”的头衔,坦诚向杨烜说道:

    “越王殿下,我虽是总办,却不熟悉河工,身上杂事又多。修浚灵渠这桩难事,实际上都压在了邓县长的身上。邓县长世代皆为河工,祖上是康熙年间治河名臣靳辅的幕僚。

    “邓县长于治水修渠颇有心得,主持灵渠工程得心应手。在他在,越王尽请放心,我们既能节省工价,又能提前完工。”

    杨烜听说过邓县长,他曾在河道总督衙门任职。道光末年,淮河决口,邓县长替上锋受过,挨了个革职的处分。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加上黄淮流域捻军肆虐,河道衙门经费拮据,邓县长对官场灰心丧气,便返回桂林老家养老。

    革命军占据广西后,以他擅长河工,特邀他担任兴安县长,主持修浚灵渠。

    邓县长已经年过五十,早已看淡功名。但修浚灵渠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广西军政府又三顾茅庐,邓县长也就欣然应命了。

    岑毓英为人深沉有城府,出身于广西西林县岑氏土司,后归降革命军,如今已经做到了桂林市军政委员会主任。他从不轻易臧否人物,却对邓县长赞誉有加,可见邓县长确有过人之处。

    再看灵渠工程现场井井有条,工人忙而不乱,杨烜便知岑毓英所说不假。他有意考问邓县长,便请邓县长介绍修浚灵渠的难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好回条。越王时间有限,又不熟悉河工,邓县长只能简明扼要地,使用通俗的办法叙述一二。

    所幸邓县长曾在河道衙门任职,被几任河道总督倚重,对此颇有经验。他胸有成竹地说道:

    “灵渠连通的是湘江和漓江。湘江航道地势低,江水丰沛,由南向北流。漓江航道地势高,江水不如湘江丰沛,由北向南流。

    “灵渠的作用,就是把湘江的江水抬高,使之流向漓江。这就意味着,江水不再往低处流,而是向高处流。

    “湘江与漓江,支流繁多,最近的地方只有几公里,但落差太大,有十余丈的高差,也就是三十多米。灵渠所在的位置落差较小,为了减缓水势,特意修成弯曲的形状,共长三十多公里。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为了克服落差,就要使用陡门,也就是船闸,逐级抬高水位。这是灵渠最关键的设施,共有三十六处陡门。

    “除了陡门,还有分水的铧嘴,拦河的天平、堰坝,无不巧夺天工,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们修浚灵渠,就是要拓深航道,加大水量,使之可以通行大吨位的船只。”

    杨烜大致理解了,对邓县长的回答表示满意。不过,他更关心修浚灵渠的结果,便问道:“完成这期工程后,可以全年通航两百吨的货船吗?”

    邓县长非常谨慎,说道:“灵渠连接的都是湘江、漓江的源头,分别是海阳江、大溶江,本身流量有限。而兴安县雨量较为集中,春夏雨水较多,秋冬较少。

    “因此,春夏两季为灵渠的丰水期。修完灵渠后,春夏丰水期肯定可以通行两百吨的货船。秋冬水量少,我们准备在大溶江、海阳江上游修筑水库,随时调节灵渠水位,庶几可以通航大吨位货船。”

    杨烜点点头,勉励邓县长道:“靳辅是治河名臣,治河三十余年。你祖上既是靳辅的幕僚,想必对治河必有心得。

    “如今国家百废待兴,正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修筑灵渠事关国计民生,你要拿出全部本事,把这项工程干好。”

    邓县长连忙应允。

    众人来到铧堤,又称铧嘴。此为灵渠的枢纽工程,用大型条石砌成,形似犁铧,劈水分流,将湘水引进灵渠,设计得非常巧妙。

    邓县长在一旁介绍说:“湘江流过铧嘴,三分江水入南渠进漓江,七分江水入北渠导归湘江。这座铧嘴是秦人在两千年前修筑的,至今稳如泰山。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至今最近修浚灵渠,我们才发现个中秘密。原来,秦人用松木纵横交错,夯实后插放在坝底。松木之上,再铺以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真是巧夺天工。”

    杨烜笑笑,说道:“秦人在两千多年前,尚能完成如此大的工程,福祉泽及后人。我们今日已有蒸汽机,已有钢铁、煤炭,岂不更应把灵渠修好?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呀。”

    邓县长很受触动,立志要把灵渠修好。

    杨烜问及夫役问题,岑毓英便不让邓县长说了,抢着答道:

    “修浚灵渠主要以广西守备师工兵营为骨干,吸收了两千多个民兵,另有一万一千多个流民,合计共有青壮年劳动力一万四千人,足以满足工程所需。”

    革命军统一两广后,把地主的土地平分给农民,又大力开垦荒地,基本解决了流民问题。修灵渠的流民主要来自湖南,因湖南民生凋敝,特来广西讨生活。

    流民问题容易引发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满清对流民问题也极为重视,想方设法阻止流民迁徙。

    杨烜却深知,解决流民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工业化。暨南军政府正在大兴工程,包括修建铁路、疏浚运河等,都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流民只求温饱,不求津贴,越国也对流民问题持以包容的态度。所以,灵渠工地上的流民对杨烜感恩戴德,工作颇为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