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大清疆臣。在线阅读 - 第五百一十五章 京城中的后学(下)

第五百一十五章 京城中的后学(下)

    “是啊,伯申,你能在浙江拔擢如此出众的后学才俊,也一样难得啊。”看来,阮元这一句话不仅肯定了王引之,也认可了龚自珍的才华,是以龚自珍自然不胜欣喜。随即阮元也向一旁的魏源问道:“你是……湖南魏默深?是敦甫的弟子吧?如今可考上进士了,可否得列翰林啊?”

    “这……后学惭愧,如今刚取了举人,这进士一科,定庵兄尚不能取录,更何况后学了。”魏源也向阮元介绍道:“如今后学正在帮一位前辈撰写新疆志书,这位前辈好像与宫保也有旧识,且待后学为宫保引见一下。星伯先生,阮宫保回来了,您不是也希望见阮宫保一面吗?”说着,魏源也向身后一人点头示意,这时阮元方看到魏源身后之人,竟是流放新疆多年,因嘉庆六旬万寿之故方才返归京城的徐松。

    “星伯,你……你也回来啦!”阮元自然记得徐松在翰林之时和自己的旧交,一时激动不已。

    “阮宫保,在下……在下愧对宫保!”徐松看到阮元主动前来与自己相见,回想当年毕竟是因为私刻试文方才获罪,一时既是喜悦,也是惭愧。

    “宫保,星伯先生得蒙先帝加恩,身返中原,对我等后学而言,也是幸事啊!”魏源自然清楚徐松旧事,便主动上前向阮元道:“星伯先生在新疆数年,对新疆山川风土,多有了解,所以归京之后,皇上也让星伯先生编撰《新疆识略》,后学才认识了星伯先生。平日在诗社之内,星伯先生也给我们讲了许多新疆掌故,今之新疆,本旧之西域,中国失之千年,所幸高宗皇帝武功极盛,方有西域重归中土,可之前六十年,文人几无言及新疆之事者。正是星伯先生这一番西行,方才让我等后学知道,如今西域竟是何等模样啊?!”

    “是啊,星伯,这可是你为国朝读书人立下的一大功啊!”阮元听了魏源讲述徐松之事,一时也是称赞不已,新疆时隔千年重归中原王朝所有,一时之间,文人之中尚有许多仅仅将新疆视为藩屏,对此不屑一顾之辈。而徐松如果能够将新疆掌故一一讲述给后学所知,后学自然会加强对新疆的认同,进而将新疆视为与中原直省相同的中国版图,此潜移默化之力,又非寻常之人所能及了。

    “宫保客气了,其实在下也只是平日兼好诗文,去年听闻这宣武门一带有个诗社,便想着过来联句吟咏。不想定庵、默深他们,却不只是雅好诗文的后辈,他们对国家经济之事也很关心呢。所以,我也就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多讲了一些西域旧识而已。”徐松也向阮元谦辞道。

    “诗社?”阮元听到诗社之名,似乎也有了兴趣。

    “是啊,爹爹,这‘宣南诗社’,如今在京城外城,可是出名了呢。”阮常生也向阮元补充道:“如今许多后学,都喜好谈论国家之事,所以在这诗社之内,一边吟诗联句,一边也讲论国事,着实是个热闹地方。听说,就连和爹爹有旧识的林少穆林大人,跟这诗社都有不少来往呢。”

    “哈哈,如今京城很热闹啊?”阮元也向一旁的龚自珍问道:“定庵,我记得今年就有一场会试,而且主试之人……应该有一位就是敦甫啊?怎么,你这一科竟是未能取中?”

    “老师,敦甫看走眼的何止定庵一个人啊?”一旁的王引之也向阮元笑道:“老师且看这一位,他名叫俞正燮,字理初,是孙渊如先生在世时便即看好的后学。从来学问精博,读书之广,就连我也要甘拜下风,可谁知直到去年方才中了举人,今年也来考进士,名落孙山啊?听说他还亲自去问过敦甫,自己文章究竟有何不好?那时候敦甫重新看了一遍他的文章,方才大呼失才。哈哈,敦甫啊,若是你再取不出这些人才,明年下一科的主考,估计就要轮到我啦!”说着,王引之也带了一名五旬上下的长须文士,向阮元引见过了。因道光上一年四旬大寿之故,道光二、三年都有会试。

    “俞理初?我以前就听渊如兄说过你名姓,他还举荐过你,说你家中藏书万卷,见识过人,希望你到我幕中办事呢,那都是好多年前了。怎么,你如今还未得中式?”因孙星衍之故,阮元之前就知道俞正燮名字,可如今看来,俞正燮已经年近五旬,可依然没有考中进士,一时间自己也不住慨叹朝廷失才。

    “这……见过阮宫保,宫保这样称赞后学,后学实在是愧不敢当。或许,后学本来学问就不算精通,是以敦甫先生方才没有取录后学。”俞正燮也向阮元谦辞道。

    “唉,阮宫保,汤大人王大人,这会试之事,就算如今能够取录理初兄和瑟庵、默深,却又如何?难道做上了官,就一定能得志吗?”不想这时诸生之中,另有一个中年文人向各人感叹道。

    “春海,你这又是何意啊?”王引之似乎识得此人,便也向他质疑道。

    “阮宫保,下官程恩泽,号春海,如今是翰林院编修,与理初兄是同郡,也和定庵一同办过事,所以这其中内情,下官清楚。”这位名为程恩泽之人向阮元答道,他是安徽徽州人,只不过与俞正燮一出歙县,一出黟县。“下官以为,如今朝廷之中,瑟庵之才不受重用,只怕理初兄考中进士,亦不过泯然众人,其实并非理初兄和瑟庵有错,实在是这当国宰相不容他二人之故!”

    “宫保这几年不在京城,或许不知,如今朝中最受皇上信用之人,便是下官的歙县同乡,曹振镛曹相国。可是如今,下官却宁愿没有这个同乡宰相。这曹振镛当国以来,内阁六部用人,从来只用那些俯首听命,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的司官,奏牍文书,不看内容如何,只要文字稍有瑕疵,便是下等。而且,这曹振镛最为妒嫉之人,便是后学中才华横溢之辈!且不论定庵才学文笔,均自过人,就是咱们的前辈,武进刘申甫先生,他《春秋三传》之学堪称国朝第一,可这些年来,却始终只是主事,终年未得升迁!如今之世,实是庸辈大行其道,英才沉于下僚!依下官之见,只要这曹振镛还在相位一日,如定庵这般世之大才,是难有出头之日了!”他所言刘申甫先生名叫刘逢禄,是当时精研《左传》、《公羊》的《春秋》学大家,对于今文经学的复兴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春海,你这话说得就过分了吧?若如今朝廷是庸辈大行其道,那老师难道也是庸辈吗?”汤金钊本来也是二品侍郎,自然不会同意程恩泽这样绝对的言语。

    “阮宫保,各位大人,如今天下督抚卿贰,大半都是先帝之时引进,那时当国者并非曹振镛,是以各位前辈尚能支撑一时。可如今看来,后学担心用人之大患不在今日,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啊?”程恩泽却依然不愿改变自己的想法,阮元、王引之这时都已经年近六旬,听着程恩泽之语,自然也对后世之事多了一重担忧,在座各人对曹振镛看来也几乎无人认同,是以程恩泽发言之后,竟是一时沉默,无人再来应答。

    “定庵,你这篇序文在我看来,仅论文才,亦是佳作。想来无论高宗皇帝,还是仁宗皇帝,对于文辞出众之人,都会多加提拔,我想皇上应该也是一样啊?或许……也是因为你还是内阁中书,见皇上的机会少了些,不然你还是再准备一次会试吧,要是支持不下去了,我和伯申既然和你有师长之谊,总不能弃你不顾啊?”阮元清楚,未来之事,自己也无力做主,只好向龚自珍如此劝道。龚自珍也自向阮元答谢,只是想着用人要事总是决于曹振镛,一行人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

    “阮宫保,后学从来听闻,宫保督抚各省,治学、水利诸事皆有建树,是以后学有个请求。后学一直有志于辑录国朝百余年来经世致用之文,是以后学相请宫保将此等文作暂借于后学,若后学果然能成此书,自当再次向宫保拜谢。”这时,魏源却在一旁想到了另一件事,便即向阮元求问道。

    “默深,你有志于此,确也不错,待我斟酌一番,取其中可观之文与你便是。”阮元自也没有拒绝魏源的请求。

    魏源见阮元同意借给自己文稿,也当即谢过了阮元。之后数日,阮元便让阮常生取了自己《海运考》、《邳宿二闸之议》等十五篇文作,誊录送与魏源修书。只是这时的阮元尚不知晓,就在这次扬州会馆聚会之上,被后世称为“西北史地学派”和“道光经世派”的两大新兴学者群体,已然崭露头角。而在此后不久,这些京城里的中下层官员,包括一批颇有名望的在京举人,将会用自己的纸笔言行,影响整个清王朝的舆论。

    次年果然是王引之担任了副主考,可即便如此,龚自珍等人还是未能通过会试。

    到得下午,龚自珍、魏源等人另有宣南诗社的聚会,便即辞别了阮元。阮元也和留下来的王引之、汤金钊、姚文田、程恩泽四人一起,临时在会馆中寻了个偏室,讨论起朝中政事来。阮元自也听闻过孙玉庭等人“八折收纳”之议,这次看着几个学生都是长期在京做官之人,便向各人问起八折收纳的后续之事来。

    不想听闻阮元之问,汤金钊却是大奇,向阮元道:“老师,这件事您还不知道吗?就在两个月前,朝廷已经明发上谕,这所谓‘八折收漕’之议,如今已被皇上废止了啊?”

    “废止了?这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啊?”阮元听着汤金钊之言,也不禁感叹自己入京这两个月,竟然还会错过朝中重要诏令。但“八折收漕”的建议,自己之前在和陈若霖书信往来之中,只觉陈若霖信心十足,大有八折之议一行,便可解决大半漕弊之念,却被道光突然废止,心中自也大为疑惑。

    “是啊,其实这八折之议,皇上之前还一直召集大臣,讨论了很多次呢。”程恩泽这时也对阮元补充道:“其实这次八折之议能够废止,三位大人都出了不少力呢。”这句话说得出来,阮元却又是大吃一惊,不想力主废除八折之议的官员,竟然就是面前的汤金钊、王引之和姚文田三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