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文明六:1901在线阅读 - 第132章 难啃的骨头

第132章 难啃的骨头

    轰轰轰,连绵的炮声响彻在天空中。

    二师一旅在对着城池包围了两天之后,他们竟然还是止步于外围防线当中。以往一直勇往无前的第二十二师,他们也终于是遇到了硬骨头了。

    作为军事重镇,这个城池是易守难攻的。

    这不仅是因为城内高,城外低的地势带来的防守方的优势,而且城池的城防似乎成为了二师一旅的部队难以逾越的防线。

    毕竟在清军,革命军和第三镇的接近了快小一年的城防的加固下,城池的防御功能变得更加的强悍了,城防也变得有点无坚不摧的意思了。

    而且因为城池的城防防御,之前攻打汉口的一些好的战术都被大大的削弱了。

    比如有些处于城防内部的碉堡和暗格,相较于汉口的那些暗格,城里的碉堡不仅是位置隐蔽,而且外面的装甲还很厚。

    而这样子的防御措施使得步兵的装备对这些犄角旮旯里的防御建筑起不了作用,比如手榴弹等。

    但是能够打破这些的武器,比如榴弹炮,它们不能够相对准确的打到这些犄角旮旯里的建筑物。因为榴弹炮是平射炮,它的炮弹是平直射出去的。

    当然了,除了坚固的碉堡的阻碍之外,打这一场包围战的二师一旅的士兵们,他们也感觉到了第三镇的士兵的抵抗的意志要比在汉口的第四镇强得多了。

    打个比方,在城内,川军夺下往往一个隘口,但是在半个时辰或者是更短的时间,这个隘口又会被对面的第三镇夺下。

    而攻打城池的战斗就在这样的拉锯战中你来我往,互相的磨损着人命。

    有人也许会问,二师一旅为什么不能够全军出击呢?

    毕竟从数据面上来看,二十二师加上第五师,一共是将近两万多人。而对面的驻守的第三镇也不过仅仅是一万来人。

    但是刘湘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城池之所以被称为军事重镇缘由,除了他的城防很是厚实之外,第二点就是因为进城的通道是类似关卡的通道。

    这种进城的方式就意味着一点:要是你想要从外城攻占中心的第三镇指挥部,那你就必须要把这些眼前的隘口一道道的占领,一道道的突破过去。

    综上原因,在这样子的拉锯战下,川军很是难得的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当中,但是这种困境在刘湘看来,这只是暂时的。

    毕竟包围的一方是二十二师和第五师,川军后勤充足,人员精良。

    反观对面的第三镇,后勤匮乏,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因此,在给司令部的电报当中,刘湘很是明确的表示了一点:只要再给他七天时间,刘湘就攻克这座重镇。

    在某种程度上,这份电报也是刘湘向着司令部立下的军令状。

    ~~~~~~

    作为一个领袖,秦石璜的转变还是很明显的。

    随着秦石璜当都督的时间越久,之前的优柔寡断,畏头畏尾的做事方式,这些看起来不那么“好”的特性正在慢慢的远离着秦石璜而去了。

    同时作为都督,秦石璜也学会了一点。很多的事情,他不能够仅仅是从一个方面考虑问题的,现在的他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

    比如这一次的包围战,光从军事的角度看这一次的行动是不足够的。

    成都的司令部是整个川军的陆军,海军乃至是后来的空军的中枢大脑。而现在,这个司令部正在高速的运转当中。

    而导致司令部高速运转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包围战导致的。

    当然了,西省的后续的战事处理也是导致高速运转的另外的一个原因。

    ~~~~~~

    尽管是西省中大的城市都被收复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残军和乱军份子仍然是活跃在西省的其他的中小城市的。

    而这些从拉城等这些大城跑出去的很多的“残军”和当地的乱军。因为他们要生存,因为他们要反抗,因此这些人就会时不时的侵略当地的村庄。

    而在后来的历史书上,书中把这些人称之为“西省匪徒”。

    因为当地的平乱军的四处的追击,在严寒的冬天,这些乱军往往是去不了物资丰富和有供暖措施的大城镇和城池的。

    而且对于这些逃亡人来说,他们失去了很多原来的东西,牲畜,城市和粮食等等。因此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劫掠当地的小型村庄和城镇。

    而这种随时随地的劫掠其实很是令当地的行政长官头疼的。

    毕竟西省不像四川一样的,西省是地广人稀,而四川是人口稠密的。

    而且就连最为偏僻的川西,那里的人口都要比西省多上一些的。

    而西省的人口的分布,虽然这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利的,比如它使得乱军的集结很是慢。因为在二个月的号召下,整个西省的叛军到最后也不过是不到五万人的。

    但是要明白的一点是,这种地广人稀的情况是会给当地的统治带来很大的麻烦的。打个比方说,要是在某一个偏远的地方,那里出现了一次的劫掠事件。也许过一个星期,过半个月,乃至是半年,这次的劫掠事件都不一定会被发现。

    尤其是现在,过冬的季节,消息的传递变得更加的缓慢了。

    对于这样子的形势,秦石璜想了一想,他还是决定先在西省实施村镇合并的行政措施。而这个措施,简而言之,它就是把那些偏远的山村,稀少的乡镇的人迁移到一个大的聚集地,而这个大聚集地作为几个村子的共同的村庄。

    而这样子做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小的乡镇和村庄的合并成为一个大村庄,这对于一些大的民生设施的修建是很有利的。比如学校的修建,工坊的修建等等。

    其次,人群的聚集有利于当地的行政机构的统治的,有利于政令的快速的实施的。打个比方,一个一千人的大村庄需要十来个行政人员就能管理的好好的,而一千人的十来个村庄,估计上百个官员都不能管理的好的。

    最后,这样子的合并同类项的做法,这也是对于这些百姓的一种保护。

    虽然大的村庄意味着这些四处作乱的匪徒尽管能够获得更大的收获,但是这也同样的意味着,打这些大的村庄,这些人不仅要耗费巨大的战损,而且他们随时还会遭到来自周边驻军的包围行动。

    更何况,在大的村庄的里面,秦石璜也准备建立特殊的村庄护卫队。

    这些村庄护卫队的最主要的组成力量还是本村庄的乡民们,但是秦石璜也会派出一些战场上的退役的老兵前往训练,而这也是一种老兵的福利吧。

    当然了,故土难离,民心不附,这是这个政策的最难的实施点。

    于是乎,虽然村镇同类项合并的这个政策是民生政策,但是要是没有军事上的协助的话,这个政策就会变得寸步难行的。

    因此在司令部里面,除了处理包围战的参谋小团队之外,还有一个以朱建为首的参谋小团队,他们就是专门的处置西省方面的军队的交接事务的。

    说到这里,不免要提一下朱建这个人。在一开始,对于这个人,秦石璜一点都没有印象的,毕竟近代史上,朱建这个名字好像是不出名的。

    但是在秦石璜看到了这个人的生平之后,他突然的意识到了一点,原来朱建就是那个人。

    朱建的资料如下:四川人。成都武备学堂的一名预备学员。

    虽然朱建考入了当时的成都的武备学堂,但是在当时他却是放弃了入学名额,因为他后来跑到了讲武堂做了个学生。

    而朱建回到四川的缘由,其实跟秦石璜脱不了干系的。

    随着秦石璜的上台,川省的逐渐变成了一个西南重镇,成为了整个西南的领头羊。而这一点就使得当时的四川人朱建很是向往,但是他当时还是没有付诸行动的。

    而最终鼓励了朱建回来的原因,还是西省战役的进行。

    西省战役的流传到了全国,这不仅使得川省受到了极大地关注和支援,而且很多的年轻的有志之士都是纷纷的前来成都了,因为他们希望能够为西省的收复贡献一份他们的力量。

    而朱建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例子,他在完成了学业之后,他就回到了成都。而当时的朱建是要参加当时的平乱军的。

    只是可惜的是,平乱军的存在的时间太少了,因为西省很快的就被平定了。但是而在秦石璜发现他投靠之后,朱建也就被留在了参谋处做了一个参谋。

    而在后来,因为要搞隐蔽的工作,因此朱建就将“建”字去掉了,把这个字化名了。咸鱼游啊游的文明六: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