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吧 - 历史小说 - 明末:重造大顺天在线阅读 - 第115章 军功田管理司

第115章 军功田管理司

    等到众人都安静下来后,李晟继续道:“我准备成立军功田管理司,专门负责对这些军田进行管理,倘若再有新的军田也将会划分到这里面来,所产生的一切收益进行统一分配,其中七成归属于佃农,半成归属于管理司,两成五归属于权益所有者,”

    说道这里,李晟继续道:“两成五并不算少,毕竟这部分是纯得的利润,无需自行耕种,而对于目前的湖广的佃户而言,纯粹七成的收入也是要远远超过目前市面上的租赁。”

    顾言也点了点头,道:“目前湖广寻常耕地租金至少在一半以上,交完税之后,老百姓甚至落不到三成。倘若我们给出七成的利益,就算交完赋税后,倘若没有其他的苛捐杂税,老百姓的日子也会好过不少。”

    李晟点了点头,道:“还有一点,这批军田前三年免赋税,三年后开始缴纳赋税,就按照每亩地一斗米进行征税。”

    倘若按照每亩平均两石产量来计算,税率也仅仅只是百分之五。

    这个标准的田赋相对于明初要高一些,但倘若去掉那些苛捐杂税之后,实际上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在关键的军田问题之后,便是作为华督府税基根基的民田官田分配问题。

    李晟继续道:“考虑到将来的扩军以及作战需求,目前军田会暂时保留四百万亩的水平,其余六百万亩当中,拨出一百万亩进行授田,四百万亩作为华督府下属官田进行具体分配。”

    一百万亩授田!

    这个消息一出来,顿时让众人感觉到震惊万分,这可不是一般的大手笔!

    顾言首先皱起了眉头,道:“主公,眼下给民间授田是不是太早了一些?毕竟咱们如今才手握两府之地,过早授田怕是财政上吃不消了。其次,如果过早授田,只怕无地百姓们蜂拥而至,怕是无人愿意去佃租田地了。”

    众人纷纷点头,他们当中也不是完全不愿意给百姓分田,可如果因为分田而影响了大计,则有些得不偿失了。

    其次还要考虑一个公平性的问题,倘若给民间无偿授田,那么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又该怎么想?

    李晟轻声道:“民间授田自然有其限制,首先授田必须是偏远之地,优质耕地预留给军田和官田,其次民间授田不得转让、不得买卖,并对其征收特别税。”

    “什么标准?”

    李晟道:“前面五年初步拟定为十税五,即每亩收一石,中间五年拟定为十税四,后面五年十税二,十五年后土地才可彻底实现私有化,回归正常赋税水平。”

    顾言微微皱眉。

    毫无疑问,十税五的奇高税率恐怕会打消很多人的想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只有这样苛刻的条件,才能保证授田的公平性,对于那些有田的大户以及富农而言,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接受,但是对于那些穷到什么都没有的无地农民而言,五成的税率也并非不能接受。

    因为即便在目前的湖广,算上苛捐杂税以后,许多农民交税都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他们省吃俭用一些,完全可以撑过这相对辛苦的十年。

    听到这里的时候,众人纷纷点头,这样一来无论是租赁军田和官田,还是自己授田,都算很不错的选择,而且也不至于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最后便是五百万亩官田,这部分看似数量最多,可实际上所承担的支出也非常高,因为军田那一部分并不代表军费开支,仅仅只是作为功过奖赏以及后续征兵所需,但是军队的后勤开支,物资供给以及军饷,同样是少不了的。

    按照革新军目前实行的军饷制度,明面上普通一兵月饷银二两标准,军官标准相对更高,而目前革新军编练了两个师,后续要扩充到四个师五万余人,光是这一部分的基础饷银每个月就多达十四五万两银子。

    其次,由于革新军长期保持每日操练的严格训练方式,后勤补给标准也远远超越了官军,寻常一个士兵每个月的伙食菜金都达到了一两五钱左右,加上基础饷银,再加上零碎的七七八八费用,一个月下来至少开支在二十五六万两银子,再加上五六万石粮,一年下来少说也是二百六十万两银子和五六十万石粮草。

    实际上,这个数字相对而言并不算高,后来清朝四十万绿营光是基础饷银就要七百万两,等到了太平天国时期,三十万勇营则需要二千多万两饷银,米粮另算,平均每个人一年得花六十多两银子。

    等到了清廷编练新军时,则这一花费变得更加恐怖,其中江南募得两千八百新军,每年就要饷银四十万两,平均每个人得花一百四十两......

    说白了,打仗就是要打钱,如果只有官兵那样低劣的后勤供给和时不时就出现的欠饷,军队又怎么可能会有战斗力,这也是李晟之所以一直强压着不愿意扩军的重要原因,他必须得有了根基之后才会进行扩充。

    因此,按照这样的标准,即便李晟将两府充分利用起来,撑死了能养十万兵马,可一旦再加上华督府的各项开支,那么这一数字恐怕还要再减半,也就是只有五六万精锐兵。

    等到所有的账目都算完之后,众人原本心中的疑惑问题也得到了解答,难怪这么大的大明朝也就养十几万精锐边军,实在是因为大明低劣的收税能力再加上庞大的利益集团,早已经使得这个巨人变成了空壳。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等到散会之后,始终沉默不语的李信这才叹了一口气,道:“主公,一千多万亩田地,您却没有给自己分上半亩地.......有此胸怀,何愁大事不定?”

    李晟摇了摇头,道:“我跟慧梅还有青鸢都不是喜好奢华的性子,平日里四季常服亦不过八套,吃饭也吃不来山珍海味,花不了多少钱,眼下自然无需置地。”

    说到这里,他不禁有些感慨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倘若我不约束自己,还有谁能约束我的那些部下呢?昔日的淮西功臣之后们,可还在紫禁城里坐着呢!”江湖烟雨秀的明末:重造大顺天